豆腐的食用在宋代已很普便
这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文献记载大量出现;二是豆腐菜肴的品种增多。从文献记载来看,我国目前已知的“豆腐”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陶陶谷的《清异录》中,该书卷上载:“时戢为青阳丞,洁己勤民,肉味不给,日市豆腐数个。邑人呼豆腐为‘小宰羊’。”南宋时,著名诗人杨万里在《豆卢子柔传》中还以拟人的笔法介绍了豆腐的身世:“腐,谐音鲋;豆卢子,名腐(鲋)之,世居外黄县,由黄豆作成,色洁白粹美,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风。曾隐居滁山,在汉末出现,至后魏始有听说。”当时豆腐的名称较多,主要有“乳脂”“犁祁”“黎祁”“盐酪”等。如苏轼有“煮豆为乳脂为酥”的诗句,其自注:“谓豆腐也。”陆游《山庖》诗有“旋压犁祁软胜酥”之句,并自注“犁祁”为四川人对豆腐的称呼。又因豆腐由豆浆加盐卤后凝结而成,故人们也称盐酪。时人对豆腐的营养作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,将其与羊肉媲美,标其为“小宰羊”。而苏颂《本草图经》、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、唐慎微《证类本草》等还记载了它的药性,用它做药品了。由于豆腐价廉物美、营养丰富,因此深受人们喜爱,以至民间出现了专门的豆腐羹店,以满足人们的需要。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1载:“嘉兴人闻人茂德,名滋,老懦也。喜留客食,然不过蔬豆而已:郡人求馆客者,多就谋之。又多蓄书,喜借人。自言作门客牙,充书籍行,开豆腐羹店。”一些商人和农户,更是将制作豆腐当作一门容易获利的行业或手段。朱熹《豆腐诗》:“种豆豆苗稀,力竭心已腐。早知淮南术,安坐获帛布。”洪迈《夷坚支庚》卷2《浮梁二士》中就载有“村民售豆腐者”。
宋代豆腐制作的菜肴,品种较多,其中主要有东坡豆腐、豆腐羹、蜜渍豆腐、雪霞羹、煎豆腐。东坡豆腐,相传为苏轼(东坡)所创,林洪《山家清供》卷下载其制作方法:“豆腐,葱油煎,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。又方,纯以酒煮。俱有益也。”由此可见其制法有两种:一是将豆腐用葱油煎后,再取一二十只香榧炒焦研成粉末,加上酱料,然后同豆腐一起煮:另一种方法,是纯用酒煮油煎过的豆腐。雪霞羹,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烧制而成的菜肴,由于豆腐洁白似雪,芙蓉花色红如霞。林洪《山家清供》卷下载其制法:“采芙蓉花,去心、蒂,汤焯之,同豆腐煮。红白交错,恍如雪霁之霞,名雪霞羹。加胡椒、姜,亦可也。”蜜渍豆腐,即以豆腐渍蜜而食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7载:“(仲殊长老)豆腐、面筋、牛乳之类,皆渍蜜食之,客多不能下箸。惟东坡性亦酷嗜蜜,能与之共饱。”煎豆腐,即用食用油煎制豆腐。北宋《物类相感志》:“豆油煎豆腐,有味。”豆腐羹,即豆浆之类。南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卷16《酒肆》载:“更有酒店兼卖血脏、豆腐羹。”豆浆在宋代又称“菽浆”,北宋末年出版的《李师师传》载李师师出生后,其母即死,她父亲以豆腐浆代乳喂她,使其得以不死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