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扬菜作为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,素有“东南第一佳味,天下之至美”的美誉。
扬州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寺院,有些寺院菜烹调技艺精湛,种类繁多,口味独特,普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。扬州的许多淮扬名菜,原料都是以素菜为主,这些菜大多都是出自寺庙。
“文思豆腐”就是其中一道经典的寺院菜。“文思”是一个和尚的名字,他善于烹饪,尤其是做豆腐,“文思豆腐”就是他发明的。
相传在乾隆年间,有一次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了扬州。当他到达扬州的时候呢,已经是中午了,随身侍从就赶紧给皇帝准备午餐。但由于一路奔波,皇帝的胃口不太好,对官员安排的山珍海味是食之无味。
就在官员们正犯愁的时候,乾隆听到从天宁寺出来的几位香客的对话,他们对刚才在天宁寺吃的斋菜赞不绝口。
乾隆听了十分好奇,便问道“你们吃的什么呀?”其中一位答:“是这天宁寺的名菜,人人皆爱,吃了唇齿留香还想再吃。”
乾隆一听,就来了兴趣,也想尝一尝,又问:“这菜可有名称?”
“无名称,只知道是道豆腐菜。”
于是,乾隆来到了天宁寺的斋堂,点名要吃这道菜。
乾隆吃完后放下了筷子,面色凝重,坐在桌前看着这道豆腐菜,一言不发。过了许久,乾隆突然发出赞叹:“文思豆腐,文思豆腐,这道文思豆腐果然名不虚传,好菜,好菜啊!”
从此,这道菜就有了正式的名字——文思豆腐。
中国菜各大菜系中,以人的名字命名的菜有很多,比如川菜中有名的“麻婆豆腐”。而提到淮扬菜,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“文思豆腐”。文思豆腐在淮扬菜中的地位,可见一斑。
文思豆腐作为淮扬菜中的代表,最能体现精湛的刀工。
选用扬州菜场上最普遍的百姓豆腐,靠厨师的刀工,将豆腐切城“细如发丝”的豆腐丝。
豆腐丝不但要细而不烂,还保证豆腐嫩滑的口感。
不过,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文思豆腐,与古人所做的文思豆腐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。
文思和尚所做的豆腐,只是将豆腐切成豆腐丁。而我们现在所吃的“细如发丝”的文思豆腐,是由扬州一位叫做程发银的淮扬菜大师,在一次烹饪大赛上发明制作的。他将内酯豆腐切成了针线那么细的豆腐丝,之后,这道菜的做法就这么流传下来了。
虽然文思和尚所做的豆腐,没有现如今这么精湛的刀工,但是既然能让皇帝称赞,也一定是有真本领的。
寺庙里虽然都是出家人,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。和尚需要吃饭生活,寺庙也需要金钱修缮。虽然会有前来烧香的香客给点香火钱,但毕竟不足以支持寺庙运作,因此,和尚们也要请香客吃饭,人际交往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当时的天宁寺是扬州最大的寺庙,并且受到两代皇帝的重视,在全国寺庙当中地位极高,因此需要经常招待全国慕名而来的香客。
众所周知,寺庙里做菜,原料都是使用素菜,也不能用荤油等调料调味,因此,想要把菜做的人人都喜欢吃,相当困难。
尤其是豆腐,本身并无其他味道。文思和尚为了入味,就选用一些名贵的山珍熬制汤汁,将汤汁倒入豆腐中入味。因此,这道菜才能如此受到大众的喜爱。
能把素菜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,难怪乾隆皇帝会有“蔬食殊可口,鹿脯,熊掌万万不及矣”的赞美。
从刀工精湛的文思豆腐,到色香味都逼真的仿荤素宴,不仅体现了扬州人对美食的追求,更是扬州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记忆与眷恋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