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腐文化
自古以来,国人一直对豆腐这个“小小的白方块”情有独钟。千百年来,中国历史上流传着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传说。无论发明自淮南王刘安这种说法是否可信,豆腐都必定是中国人在漫长的摸索中发明的。将黄豆磨成豆浆,加入清水,过滤,煮沸,再加入点卤或者石膏,经过神奇的转化,最后变成豆腐,整个过程,看似简单而自然,却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,才能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豆腐。豆腐以其柔嫩的口感和清香的滋味受到人们的喜爱,成为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
豆腐除了直接食用外,还可作为原料加工成其它食品,如豆腐乳、豆腐干、豆腐丝、豆腐卷、熏香干、茶干等。中国豆腐总共分为八大系列:一为水豆腐,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;二为半脱水制品,主要有豆皮和千张,豆皮和千张为同一种食物,北方称作豆皮,南方称作千张;三为油炸制品,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;四为卤制品,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;五为熏制品,诸如熏素肠、熏干等等;六为冷冻制品,即冻豆腐;七为干燥制品,比如豆腐皮、油皮;八为发酵制品,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、臭豆腐等等。
豆腐除了直接食用外,还可作为原料加工成其它食品,如豆腐乳、豆腐干、豆腐丝、豆腐卷、熏香干、茶干等。中国豆腐总共分为八大系列:一为水豆腐,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;二为半脱水制品,主要有豆皮和千张,豆皮和千张为同一种食物,北方称作豆皮,南方称作千张;三为油炸制品,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;四为卤制品,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;五为熏制品,诸如熏素肠、熏干等等;六为冷冻制品,即冻豆腐;七为干燥制品,比如豆腐皮、油皮;八为发酵制品,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、臭豆腐等等。
除此之外,豆腐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关联。儒家追求平衡、协调、内敛,《中庸》中说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在这当中,“致中和”,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,不走极端,十分和谐的境界,也就是符合“中庸”的标准。以贤能作为行为规范,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充分的体现。中国人注重“天人合一”,它强调天、地、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。而豆腐不论是其制作过程,还是其形态、味道都与儒家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。豆腐是豆子与水的结合,是固体与液体的结合,其形态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;豆腐入口后,味道清淡,并且入口即化,与口腔形成一体,这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内涵。
豆腐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,在我国从古至今各类型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它的身影。文学作品中关于豆腐的故事中,最有名的就是鲁迅先生《故乡》中的“豆腐西施”。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豆腐店在鲁迅老家的斜对面,文章中这样描述“豆腐西施”:“我孩子时候,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,人都叫伊‘豆腐西施’。但是擦着白粉,颧骨没有这么高,嘴唇也没有这么薄,而且终日坐着,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。那时人说:因为伊,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。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,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,所以竟完全忘却了。” (文章来源于网络)
上一篇: 从豆腐看中国传统文化之豆腐的和德之道
下一篇: 从豆腐看中国传统文化之古诗文中品豆腐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