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字口诀,58年制豆生涯,360°透明制作工艺。
他是刘玉国,用良心做豆腐的豆腐人。
做豆腐的流程繁琐而又辛劳,稍有不慎还会被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,掺杂色素、福尔马林等化学原料从而压低价格。然而刘玉国却有着不同的看法。
“传统豆腐行业的确存在着工作环境差,制作方法无据可依,制作流程繁杂的问题。但这些问题在新一代豆腐人这儿,得到了很好的解决。”
生于豆腐世家,11岁学习做豆腐,到如今,刘玉国和豆子打交道已经有了55年的时间。有人说,做豆腐是个辛苦活,每天早晨3、4点钟起床,选豆、洗豆、泡豆、磨豆……在他眼中,一粒粒黄色的豆子充满魅力,吸引着他不断探索其中的奥妙。刘玉国也曾经历过传统豆腐人的困境,拥挤窘迫的工作环境,毫无标准化的学习过程,让他头疼不已。
为此,他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的图书馆,寻找专业的豆腐书籍,然而却失望而归。从未有人将做豆腐这门古老的手艺专业化。同行们告诉刘玉国,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靠的就是经验与摸索,现代社会的数字化、流程化、标准化在这个传统行当里行不通。
刘玉国不相信,55年的制豆生涯让他太了解这一行业了。“辛苦活”、“脏乱差”、“添加剂”这些可怕的字眼吓走了一个个年轻的传承人。如今,整个行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,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做豆腐。
心系豆腐大半辈子的刘玉国不愿接受现状,既然没有人研究,他就自己上阵。黄豆要洗几遍?不同季节、不同地域,泡豆时间要多久?换水有什么讲究?磨豆时的水流要如何?煮浆时,大煮、中煮、小煮分别需要多久时间?……
刘玉国一个接着一个地研究,解决。有些同行们不理解,嘲笑刘玉国在做无用功,可他却坚信数字化、流程化、标准化能为这个古老的手艺带来新的生机。
整整10年的时间,刘玉国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尝试,其中的艰辛他不愿多说,无人能知。但成果令人十分欣喜。刘玉国将这些制作经验总结成为9个标准,为了让年轻人方便记忆,他还独具匠心地将其浓缩成为朗朗上口的《36字口诀》。
选豆要精,洗豆要净,泡豆要准,换水要勤,磨豆要匀,煮浆要慢,滤浆要细,冲浆要快,点浆要稳。不仅制作方法简单易学,而且品质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。在刘玉国的要求下制作出来的豆制品品质远高于国家标准。
国家标准中,每100克豆浆,蛋白质含量为2.5%即可。按照刘玉国的方法制作,每100克豆浆,蛋白质含量高达3.25%以上。远超出国家标准。
国家标准中,豆腐制作时所使用的凝固剂为:一斤豆子可掺杂3%——5%的凝固剂。按照刘玉国的方法制作,豆腐制作时所使用的凝固剂仅到2.5%以下,远低于国家标准。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法,丰富的营养成分惊呆了同行,日本、韩国的豆制品厂商们更是打着“飞的”跑到刘玉国这,邀请他去担任顾问。但他都拒绝了。
“我都这么大年纪了,不求名不求利,唯一想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学到这门手艺,让更多的人吃上真正好吃的豆制品。”(文章来源于网络)